2020-7-24 [ 奶酪观点 ] 小而美企业该不该投

2020-7-24 [ 奶酪观点 ] 小而美企业该不该投

一、什么是“小而美”

如何定义“小而美”企业?小而美是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功能上的差异化和所属领域的专业化。也就是在某一细分赛道上做得非常出色的企业,可以被称为“小而美”。比如一些小家电就是通过产品功能的差异化开拓新的市场,例如九阳豆浆机;还有浙江美大,在厨电领域中专门做集成灶的公司,面对学校、军队、家庭等市场。相较于大众消费市场,在 B端有更多的小而美的公司,大众知名度不高,但在某一专业领域受到业内的认可。

那么在投资“小而美”企业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呢?

 

二、“美”能否持续

我们说一个行业或公司“美”,主要是指利润水平可观。

一个可以持续获得可观利润的行业,要么是有独特的壁垒,别的竞争者难以进来;要么是这个行业空间很小,不值得现有大型企业花精力去开拓这个市场。

实际上,很多刚开始很“美”的小企业,是难以长期维持可观的利润水平的,比如豆浆机市场,九阳凭借豆浆机一个单品切入家电市场,刚开始毛利有40%,这对于毛利平均仅为10%的家电市场,无疑是一块肥美的蛋糕。但制造豆浆机太容易了,美的、苏泊尔等大型企业纷纷跟进参与竞争,现在豆浆机市场的知名品牌已达到了十几个,豆浆机的高毛利时代很快就结束了。而且,豆浆机也并非刚需,和榨汁机、破壁机、搅拌机功能重叠,可替代性强,市场很快就有天花板问题。

所以有时候看起来很“美”的市场,存在时间是比较短的,强势竞争者的加入,让“美”难以持续。

行业壁垒和需求的可持续性是评判“美”能否持续的两个主要维度。

相对于大众消费领域,一些专业领域的细分市场更容易出现“小而美”。因为专业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高一些,容易形成壁垒。就拿安防行业来说,它也是一个精准的小行业,刚起步市场很小,随着城市安全建设的需求爆发,视频监控迎来了几年高速增长。即便到目前,安防也不是一个容量特别大的市场,几百亿的规模。

像安防这类小行业,是非常好的“小而美”的状态,行业小,但本身具备较高的成长性,是一种刚需性的成长,而不是像一些非刚需的大众消费品(比如一些创新概念的小家电),需求可持续性不强。未来安防设备的需求只会不断升级,所以需求是可持续的,而且产品和服务都有门槛,有行业壁垒。这几年,华为也正在加入这个市场,虽然华为具有很强的消费品牌优势,但安防设备的订单有70%是来自政府、大企业的采购,30%是来自小企业和个人,华为在C端的品牌优势发挥空间不大。像海康威视,在安防市场沉浸已久,除了有产品有技术,也累积了很多解决方案的服务经验和渠道优势。所以即便对手是华为,也难以短时间内瓜分这块市场蛋糕。

 

三、“美”能否变强

小而美的下一步是美能否变大变强。例如苏泊尔,最初是从高压锅起家,扩张到所有明火炊具。苏泊尔利用在炊具这一细分领域累积了品牌力,建立了渠道之后,顺势而为,将品牌力和渠道优势延伸到厨房料理产品的小家电。但是,在第三次多元化扩张时,也就是向大厨电领域的扩张时,苏泊尔在炊具领域过于强势的炊具品牌认知反而成了劣势,还有它大型厨电制造经验缺乏的劣势就凸显出来了。

苏泊尔在拓展业务时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小而美”的公司也会遇到的。品牌认知过于狭窄,多元商品制造经验不足,特别是一些产业链较长的产品,上下游的控制力不足,规模化和成本控制比不上成熟的大公司,难以从已有竞争格局中抢夺的蛋糕。所以苏泊尔现在的问题是,在炊具方面,因为制造门槛比较低,面临大量竞争者,集中度提升空间有限。而在大厨电领域,原有竞争格局稳定,美的、海尔、老板、华帝等原有品牌地位难以撼动,这类传统成熟行业的利润率也不高,想要做强比较困难。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小而美能不能变大并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足够“强”,只有足够强了,“美”才是可持续的。

四、“美”的陷阱

一个产品针对的细分领域,定位小而精准,毛利90%,企业净利润达30%。拥有这样产品的公司,算不算“小而美”?有一家叫莎普爱思的公司,产品是一款叫卡达赖氨酸的治疗白内障的眼药水,前几年广告很多,相信大家都有耳闻。在治疗白内障滴眼液的这个细分领域中,莎普爱思是绝对的第一。表面来看,这是一个很“美”的生意,但这种“美”是有陷阱的。国内生产卡达赖氨酸滴眼液的厂家不少,说明这个产品并没有很强的技术壁垒。虽说品牌力和渠道力也是一种壁垒,但回归到产品上,它的产品疗效到底怎样,这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没有疗效支撑,仅仅依靠品牌溢价,这种“美”是有陷阱的。

 

小结:小而美企业通过精准定位,在细分赛道做出专业化,较容易抢占市场实现弯道超车,但由于行业属性和行业空间的问题,小而美企业大多会面临行业瓶颈和外来竞争者的问题,如果行业本身能够持续成长,有较强的壁垒,则“美”是可持续的。企业大小并非关键所在,重视是要“强”到能够持续维持它的“美”。当然,投资也要考虑流动性的问题,如果成交量太小,资金不容易退出也是不行的。

提示:本文提到上市公司仅为例证,不代表本公司买入或持有,请勿据此操作

 

 

2020-7-18 [ 奶酪观点 ] 认识限制性盈余

2020-7-18 [ 奶酪观点 ] 认识限制性盈余

对于股东来说,好公司的标准就是盈利能力强,能为股东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同样是实现1亿净利润的公司A和公司B,市场给到A公司股票估值20倍,却只给B公司股票5倍的估值,投资者在两家公司赚到的钱往往也有所不同。

是什么原因导致所投公司的利润不能转化为股东真正所得?这主要是因为,很少有企业会把全部利润用于分红,大多数企业会留存一部分盈余用于扩展经营或抵抗风险,这其中涉及的【限制性盈余】,就是影响上市公司净利润转化为股东所得的主要因素。

非限制性盈余才是股东真正所得

上市公司的利润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转化为股东真正所得。一是上市公司分红。二是资本利得,即买卖股票所获得的差价收益。市场完全有效的前提下,两条转化途径都必须建立在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提升的基础上。在巴菲特的投资体系中,限制性盈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84致股东信里,巴菲特曾对其进行阐述,表示限制性盈余往往无法被当作真正的股利来发放,而必须加以保留再投资以维护原有的经济实质。万一勉强发放,将会使得公司在以下几个方面失去竞争力:(1)维持原有销售数量的能力(2)维持长期竞争优势(3)维持原有财务实力。所以,这类型的公司无论在分红发放上如何保守,长此以往注定会面临淘汰。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没有全部分红而是用于再投资。但是用于投资的利润未能按比例提高盈利能力,只是维持公司的经营收入或长期的竞争优势。如果不进行再投资,将会削弱公司原有的竞争力。但长此以往,通胀的存在,企业只能注入更多的资金维持正常经营,原本属于股东的利润也被无限期扣留了。

打个比方,某上市公司的年度利润是100万元,但是这家公司每年必须拿出20万元用于生产设备的维护更新(或修葺厂房,注意上述这些支出并不会增加未来企业的经营收益)。那么,这20万就属于限制性盈余,其余80万才是真正属于股东的利润(非限制性盈余)。由此可见,限制性盈余让真正属于股东可支配的利润被迫减少,且在通胀压力下限制性盈余逐步增长也存在客观必然性。

 

以规模为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出现高限制性盈余

高限制性盈余的企业,在以规模为竞争力的行业中较为常见,例如汽车、养殖、钢铁、海运、铁路等。在这些行业,固定成本(厂房、机器设备折旧)和变动成本(原材料、人工、研发投入)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支出,企业唯有扩大生产规模分摊成本,通过降低产品单价获得竞争力。例如对汽车制造企业而言,10万辆和100万辆车的原材料采购需求,其议价能力大为不同,而原材料的成本价格最终会传导到终端售价上。不考虑品牌溢价等因素,同样性能的汽车,消费者自然会选择售价低的一款。

然而在扩大经营规模时,企业不得不将部分利润固化到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的增加值中,吞噬了原本属于股东的利润,限制性盈余由此产生。站在企业的角度,每年将部分收益留存(不分红)进行再投资自然无可厚非。现实投资中,也很少有企业会把利润全部分红。但作为投资者,就必须站在机会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收益留存再投资的有效性,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增长空间。优秀企业是能够为股东持续地赚钱。只要公司收益留存再投资的钱,未来能创造更多的利润,能够为股东赚取令人满意的新增回报,那么企业不分红或少分红对股东来说影响不大。

避开资本密集型+强周期企业

应对限制性盈余最简单的投资技巧,就是避开资本密集型+强周期的企业。在投资中,我们喜欢具有强大护城河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只需要一次性投资或每年少比例再投资,就能保持竞争力甚至扩大市场份额,支撑内在价值逐步提升,其余大部分利润则通过分红实实在在地回馈给投资者。如贵州茅台2019年的净利润达到412亿元,若上市公司有扩产计划,相信投资者们会相当支持其斥资数十亿新建产品线的决定。这是因为贵州茅台供需关系目前仍然处于失衡状态,新增的产能大概率会给股东带来数倍的利润。但对于身处强周期行业的钢铁公司来说,在上升周期中,若将大部分收益留存再投资,在产品线建成时需求恐出现反转,一旦产能过剩,对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性的。

将限制性盈余这一概念应用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评估体系中,我们倾向于关注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净利润同样是100元的企业A、B,但是A企业的净资产是1000元,而B企业净资产为500元,算起来对应两者的ROE分别是10%、20%。两家公司虽然净利润一样,但是所动用的资产规模是完全不同的。持续跟踪上市公司的ROE,我们就能分析得出企业留存收益再投资的有效性,也能以此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限制性盈余高的企业,ROE肯定是一路走低。因为不断要把利润再投入维持运营导致每股净资产不断增长,而维持运营意味着利润长期不变。这样的话,从财报ROE指标中就能把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筛选掉。

但数据只能代表公司过往业绩。利用ROE这类核心指标进行筛选后,基金经理依然要对数据变化的背后原因进行细致分析。限制性盈余与企业未来的收益相关,我们将其归纳至进攻端的思考框架。在这一框架下,留存收益利用的有效性是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投资要想进退从容,就要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企业。在防守端思考框架下,我们也要分析企业准备的超额现金,是资金的浪费,还是企业增加抗风险能力的必要准备。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尤为深刻。疫情突然而至,部分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少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生存难以为继。因此在实际投资中,还要结合自身投资框架体系,对标的进行全面分析,多个角度理解其背后的业务逻辑。

2020-7-10 [ 奶酪观点 ] 创新是医药投资方向长期主线

2020-7-10 [ 奶酪观点 ] 创新是医药投资方向长期主线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纵观全市场,医药刚需属性明显、抗周期明显。且属于朝阳行业、成长空间大,投资回报率高,是一个能提供长坡的好赛道。

 

医药长期向好已是共识

今年医药板块受疫情催化,行业一路领涨A股。但是即使没有疫情的发生,医药从中长期来看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赛道。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大量未满足的医疗健康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65周岁以上人口达到1.67亿人,同比增加5.22%,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1.9%。持续加深的老龄化社会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会明显提升。如果以青壮年和老人的医疗费用支出比较,65岁以上年龄段的医疗费用是15-24岁年龄段的5倍。

另外一个就是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等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空间仍然十分大。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6.39%,卫生总费用约为5.8万亿元。而美国、日本近两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均在双位数以上。近10年来,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若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能向美国、日本等国看齐,则在当前水平下有2~3倍的潜在需求未被满足。

总的来看,我们认为医药行业增长的长期驱动因素并未改变,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能保持较高景气度。

政策东风频频吹向创新药

医药行业上下游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药品、器械、商业、服务四类。仅仅是药品这一分类,就有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等分支。其中近期崛起的创新药,则与仿制药同属于化学药。根据官方定义,创新药指的是1类新药,要求是境内外均未上市的药品,也就是有效分子从未被使用在国内外已经上市的药品上。

我们看好创新药中长期的发展机会。近几年,一系列新政的颁布和实施使中国医药产业迎来巨大变革,相当多的政策对创新药给予支持,如:

一是优先审评审批制度,这一制度实际上就是让更多临床价值高的药品缩短注册上市时间。创新药专利保护期为20年,一款新药往往研发过程就需要10-15年。这意味着等到成功获批上市销售,实际有效的专利保护期仅剩5~10年。专利到期后,会有仿制药出现,专利药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额就会快速下降。优先审评审批制度出台后,过去申请注册上市可能需要花费两年的时间,现在可能半年就能走完流程。节约出来的时间,意味着药企有更多的时间赚取更多的利润。

二是医保目录加速更新,创新药进入目录机会有望大幅增加。过去医保目录更新周期大约为五年一次,目前周期则缩短为1~2年。一旦被纳入医保目录,虽然销售单价会降低,但是销售量将会大幅扩大,整体上,药企营收依然会大幅上升。

三是MAH制度,将促进创新药专业化、鼓励创新。MAH制度是指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谁研发谁具有药品的知识产权。过去研究创新药的主体一般是药企,因为只有药企才有资格去申请药品注册上市。MAH制度出台对药品生产区和注册权进行分离。这样一来,第三方研究机构就会积极加入创新药产业发展中,促进行业的发展。

以上更多是从供给端的分析逻辑,消费端下政策支持也十分明显。国家医保局是国内药品市场最大的支付方,而出台的医保谈判、带量采购等政策,都是为了压缩低价值仿制药的医保消耗,节省出的更多资金,以此纳入更多高价值的创新药品。

政策调整对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带量采购政策极大地压缩了仿制药的利润空间。过去医保实施单项采购时,仿制药的净利润大约在20%左右,创新药净利润空间为20%~40%。创新药的利润优势相对仿制药并不明显。但是带量采购之后,很多仿制药的净利润空间就被压缩至5%,仿制药企业生存陡然变困难了。以治疗乙肝的恩替卡韦为例,最终谈判结果是降价90%以上进入医保目录。进入医保目录前恩基卡维的市场规模大约为35亿,降价后销售规模缩减至10亿元以下,市场竞争显然加剧。但创新药得益于专利保护期的存在,进入医保目录后,竞争也会相对温和。将来,带量采购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大。预测未来三年,覆盖率将达到70%以上。

创新药长期成长空间巨大

正常来说,药企开发的创新药,都会比原来同类作用的药品效果更佳,副作用更小。但鉴于研发成本高,风险大,成功率低等原因,创新药价格自然更贵。且部分重症疾病只有创新药具备治疗作用,刚需属性更强。在仿制药价格下降及居民支付能力逐步提高的趋势下,消费者将有更多资金用于创新药购买,创新药销售额势必会有所提高。

在海外成熟市场,创新药的销售额占比很高。根据第三方平台的数据,2009年~2017年,美国创新药的销售额占比维持75%以上的高位。欧洲、日本等市场中,创新药销售额也占药品总市场六成以上。而目前,我国药品市场中,创新药销售额占比还是个位数,只有7%。仿制药、到期原研药依然占据行业销售额大头。从这一角度看,参照国外市场,即使我国药品市场销售总规模没有扩大,但是在市场愈发成熟的趋势下,国内创新药销售额提升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由于创新药技术含量高,行业也会遵循强者恒强的逻辑。未来,药品市场份额还会进一步集中到有资金、规模、研发优势的龙头企业中。

 

高收益、高风险并存

创新药一旦上市,给药企带来的收入和利润非常可观。典型案例如石药集团研发的 1.1 类新药恩必普,其主要成分为丁苯酞,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是我国脑血管疾病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恩必普进入国家目录后(共有两种剂型,软胶囊剂型 2005 年上市,2009 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注射剂型 2010 年上市,2017 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17 ~2019年间,恩必普销售收入分别为35.7亿港元、48.7亿港元、66.13亿港元,同比增长 34.7%、36.5%、35.8%

赚钱效应的凸显显著提升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热情和积极性,国产新药即将迎来收获期。在2003年-2012年,国产新药临床申请数量水平在30个左右,2013年后这一数据开始逐年攀升,到达2019年已经超200个。而近两年获批或预计获批国产新药一般是2012-2014年申报产品,接下来将有更多国产新药获批上市。

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收益往往对应着高风险。按照国外研究经验,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投入研发费用往往大于20亿美金。而且在研发过程中,居高不下的失败率是常态。仅在药物发现阶段,验证5000-10000个候选化合物,才能筛选出250个候选化合物。综合算下来,一个新药从药物发现到成功通过审批上市,成功率为万分之一。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意味着投入的真金白银打水漂。另外,新药专利保护期为20年。一款新药获批上市销售,实际有效的专利保护期仅剩6-10年。专利到期后,会有仿制药出现,专利药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额就会快速下降。尽管国内研发成本较低、成功率较高,但创新药研发风险仍然居高不下。

 

结语:作为市场参与者,我们见证了过去医药行业辉煌的10年,现在更要积极布局未来的 10年。但需要提醒的是,医药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近年出台的政策多变且复杂。而且子行业众多,投资该行业的专业门槛高,需要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行业供给和需求进行判断。其中创新药作为尖端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的代表,投资门槛更高。在长长的雪道中,如何成功找到那团湿湿的雪,考验的是投资者的分析能力。

2020-7-3 [ 奶酪观点 ] 下半年投资:布局低估修复+拥抱确定性

2020-7-3 [ 奶酪观点 ] 下半年投资:布局低估修复+拥抱确定性

一、上半年投资回顾

市场回顾: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之后,国外也相继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停摆,部分行业需求(旅游、餐饮等)断崖式下跌,企业复工复产困难对制造产业链造成一定冲击。同时,原油市场暴跌、流动性衰竭也引发了美股的暴跌。全球央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为中小企业输血,拯救岌岌可危的流动性。在流动性宽裕的支撑下,市场抱团核心资产,确定性强的白酒、医药涨幅显著,个股连创新高。

 

操作回顾:在恐慌期间,市场跌出了配置价值,特别对于以内需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强,具备逆势增长能力的龙头企业,我们调高了持股集中度,卖掉尾部一些风险收益比不那么好的持仓,把资金更多集中在确定性更强,风险收益比更好的股票上。当然,我们还是严格按照我们的风控制度,个股和行业集中度都有一定比例的限制,没有很激进,做到攻守平衡。

 

二、下半年市场展望

关注市场扰动因素:下半年,经历了至暗时刻后,全球经济将进一步回暖,之前一些被抑制而延迟的需求(主要是内需)可能迎来释放。目前,市场对疫情的影响虽然已经不像上半年那么悲观,但仍是一个主要的扰动因素,因为全球感染新冠的人数仍在攀升,需要密切关注疫情的控制情况和疫苗的进展。另一方面,下半年,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将成为投资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包括美国企业债高企,美股在流动性支撑下泡沫化;反全球化浪潮下,各国的之间的摩擦加大,中美博弈将在长期内成为市场扰动因素。

寻找低估修复机会:在此背景下,我们对下半年的行情秉持“且行且珍惜”的态度,坚持价值投资和安全边际,在容忍一些“高光”企业拥有估值溢价的同时,也应积极寻找估值合理的确定性强的投资机会,回避题材炒作。下半年我们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机会:一、边际改善的家电行业(白电),不管是内销数据还是外销数据都有显著的改善;二、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银行、保险板块,向上的概率要高于向下概率;三、具备良好赛道的医药行业,看好创新药、生物疫苗。

三、对重点行业和热点行业的看法

需求反弹的家电:下半年,家电复苏的确定性是比较强的,我们从数据看,不管是内销还是外销,都有显著的改善,之前因为疫情受到抑制的消费在逐步释放。另外,家电作为地产产业链后端的配套需求,下半年竣工数据会好于上半年,因为疫情延迟交付的商品房,也会在下半年集中交付,这也讲带动一波家电的需求增长。

低估修复的地产:4月份以来地产销售持续回暖,全年业绩保持平稳增长可能性较大,将支撑板块估值水平向上。对于上市房企来说,过去两年行业整体销售状况理想,2020年结算业绩保障度高,将对行业整体估值有较强支撑。从政策面看,出于国内稳经济、促内需等需求,楼市政策面及整体流动性再次收紧预期降低,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仍值得期待。在政策的紧平衡的调控之下,龙头上市公司在土地资源获取、政府审核、融资成本、运营能力等方面,凸显综合的绝对优势。近期房地产板块弱于大盘,绝对估值仍处低位。我们认为,房地产龙头业绩确定性强,股息高,在多方利好因素(边际改善)的助力下,有望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

估值修复的银行:受到疫情影响,市场对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度担忧,加上贷款利率下行,对银行的盈利能力较为悲观,造成现在银行股估值非常低,但我们认为,市场过度悲观地反映了银行的不良率和未来的盈利能力,随着经济的好转,银行或将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当前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配置价值。

确定性强的白酒:高端白酒企业拥有非常好的现金流、是纯内需消费品种,受疫情影响小,上半年涨幅较大。高端白酒是一门难得的“好生意”,未来业绩确定性强。目前部分白酒企业估值处于合理偏高水平,处于尚可容忍的区间,需要一定时间消化估值。长期来看,在“少喝酒喝好酒”的趋势下,高端白酒仍是不错的投资品种。

优质赛道的医药:医药方面,由于本身具备很好的成长性和弱周期性,医药行业中有不少优质的公司。此次在疫情的影响下,一些检测试剂、医疗器械等业务也直接受益,涨幅较大。生物医药(疫苗)的国家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受到追捧。但从估值角度,总体上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处于相对高位,需要自下而上,从具体公司的层面筛选投资标的。而且医药行业也细分领域众多,逻辑也不尽相同。例如仿制药更多是制造业逻辑、中药更多是类消费的逻辑,创新药更多是成长股的逻辑。其中仿制药、中药受到带量采购和辅助用药政策的影响,表现比较一般。我们长期看好创新药和生物医药领域,后市会寻找估值合理的机会加大布局。

此外,我们对上半年备受市场关注的芯片和5G产业也做了研究,由于企业现金流和估值的因素,并没有参与。

芯片:这波芯片上涨的逻辑主要是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新增需求并不多。为了实现自主可控,低端一点也要做,总比被人牵着鼻子走好,所以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此外芯片的产业链非常长,有很多环节,例如一个晶圆制造厂,投入起码要十几亿,是资金密集和人才密集的产业。产业的发展,包括政府的支持,不可能每个企业都分一杯羹,最后谁能跑出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目前的这些企业中,我们看不到有哪个上市企业有绝对的壁垒能够决定产业走向。实际上,目前芯片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格局并不好。我们不参与芯片投资,也不完全是估值方面的原因,也与它的行业特点有关。

5G和消费电子:目前,国内手机厂商(硬件)竞争比较激烈,产业链的各个零部件都有很多的供应商,没有哪一家的技术可以高到只有我能够做这样的东西,没有太高的门槛,很容易被替代,竞争格局不是特别好。而且手机已经没什么增长,主要是更新需求。在科技行业中,有一些可以当成消费去看的,例如消费电子这一类的。像苹果这样,现金流比较稳健,将来增速可能会下降,但可预见现金流会比较稳健。国内的手机厂商和苹果,我们认为不是同一套逻辑,苹果的ios系统是自主研发的,国内手机厂商用的是安卓系统,当然华为有在开发自己的系统,小米也在做系统优化,但这都不是成形的东西,不会马上形成竞争壁垒给公司创造实打实的利润。

 

四、投资心得总结

1、科技股行情:除了疫情,上半年市场的另一条主线是美国制裁华为,催化了科技股的投资热情。对于科技类成长股,我们认为股价必须要有业绩相互印证才有投资价值,才能获得长期的向上空间,否则仅仅凭一时的催化因素,成为资金追捧热点,这种波段机会不会长久,也难以把握。而且如果业绩增速不达预期,高估值带来的下跌风险也会很大。所以对于一些行业竞争格局不太好,确定性不强的科技类成长股,例如5G和芯片行业,我们其实是主动回避的。但对于确定性更好,竞争格局更清晰的行业,比如医药行业中的创新药、生物医药,在里面一些能够有业绩印证的龙头优质成长类公司,我们是非常关注这类投资机会的。

2、价值股和成长股:成长股和价值股是两种不同的定价逻辑。成长股是依靠未来行业增长空间、盈利增速,去给公司做定价。但有时候,盈利是想象出来的,是现在没有,将来可能会有的东西。对于成长性强的公司如何更准确的定价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学习的。价值股强调的是看得见摸得着股东利润,未来我们还是坚守价值投资理念,恪守安全边际,长周期地投资内含价值不断增长的上市公司,确定性优先,寻找确定性和成长性兼具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