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5 [ 奶酪观点 ] 空调消费需求增长趋势确定,行业龙头有望强者恒强

20205-15 [ 奶酪观点 ] 空调消费需求增长趋势确定,行业龙头有望强者恒强

导语:

家电作为消费行业中的重要一员,行业的发展稳定性较强,尤其三四级市场的消费升级有望加速,未来行业成长性较为明显,过去我们也持续关注家电行业的投资机会。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搅扰了无数的行业与消费市场,家电行业自然也是“深受打击”,多家龙头公司预计一季度盈利将出现大幅下滑。

站在当前的时点再度回顾影响家电行业发展的因素,我们认为在调整中家电板块尤其是空调股相对配置价值已经凸显。疫情压抑消费需求,但无法令需求凭空消失。一旦疫情好转,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对标日本过去30年空调供需数据,我国空调保有量未来增长空间明确。叠加更新迭代需求及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家电行业偏悲观的估值情绪已逐步释放,有望迎来基本面的向上拐点。

空调长期增长趋势确定性较高

家电产品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品牌种类繁多,按照功能性可以区分为刚需消费(以黑电、白电、厨电为主)和可选消费(吸尘器、榨汁机、洗碗机等小家电)。

由于家电行业产品以功能性为主导,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同质化明显。在行业标准完善后,大企业的规模优势逐渐凸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例如在白电行业,前三大行业龙头市占率超70%。

从内销增长趋势、保有量两个维度看,空调在刚需消费品中优势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2018年,我国电视、洗衣机、冰箱内销销量复合增速分别是4.5%、3.2%、-4.4%,同期空调行业增速则达到6.3%。目前,冰箱、洗衣机及电视年销量均处于4000~5000万台之间,而空调年销量超9000万台。另一方面,对标消费习惯、气候相近,且家电行业发展成熟的日本,我国空调销量提升空间也相当大。2018年我国城镇及农村的空调每百户保有量142台和65台,分别只相当于日本9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的水平,而2018年日本空调每百户保有量已达283台。中长期看,我国城镇和农村空调保有量提升空间大。

 

多因素拉动空调总需求提升

空调每年的总需求量是更新需求(使用寿命+消费升级)和新增需求(农村初次购置+城镇一户多机+地产带动)的叠加体现,两者占比分别为36%、64%。在消费观念转变、居住条件改善以及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的推动下,家电消费需求将逐渐释放。

1.更新需求主要来源于空调到达使用寿命上限,以及消费升级推动的享受型替代更新。

2005年至今,空调内销走势整体向上,从2000万台增长至9000万台,但各阶段拉动销量增速的因素各不相同。2008年之前,空调销量增速为4.0%,这主要取决于GDP增速和消费增长;在2009年~2011年期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三大政策刺激推动空调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销量复合增长猛增至26.9%;在2012年之后,由于前期透支部分市场需求,行业销量增速放缓至6.3%,空调行业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竞争。

 

根据行业协会指导,空调的使用周期是8~10年,考虑居民的实际使用情况,将更新周期延长至10-12年。如此算来,2008年之后销售空调,如今要逐渐迎来更新周期。我们测算,2020年~2022年家用空调更新需求分别是3961万台、4993万台、5642万台,对应更新需求增速为19.7%、26.1%、13.0%。近两个月,广东、浙江、北京等多地推出了促进消费的政策,将有效刺激更新需求的释放。如4月12号,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家电下乡产品清单函,空调、4K电视、洗衣机等品类在列。

此外,空调压缩机的噪音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加之行业标准提高,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促使市场形成消费升级带来的更新需求。去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颁布了GB21455-2019《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强制性国家标准。本标准实施日期为2020年7月1日。据业内预测,在新国标实施后,现有的低能耗、高耗电的定频空调和变频三级能效以下的空调都将面临被淘汰。

2.农村电力设施不断完善、城镇一户多机需求以及新增住房,将继续推动空调消费市场的扩大。

一方面,电力供应不足、基建落后制约农村空调消费的情况不复存在。过去,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较大,对空调制冷能力要求较高,电力设备超负荷运转造成断电的情况时有出现。而新农村建设政策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早在2016年就开始实施。新华社2019年6月消息显示,国务院确定2019年以省为单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全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随着用电条件改善,农村空调新增消费需求将成为重要的市场增量。

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一户多机需求,仍将推动空调销量的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的空调每百户保有量142台,平均每户仅有1.42台空调。和日本居民每百户283台空调保有量相比,我国空调一户多机的趋势不会停止。

除此以外,空调消费市场和住房建设具有极大的相关性。Wind数据显示,2016年初至2019年年末,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一直高于房屋竣工面积增速,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期房的销售造成的。由于期房交房周期往往是三年左右,因此未来交房缺口将逐步被释放,从而形成装修需求。事实上,2019年底,我国房地产单月竣工面积增长率也不断提升。由此可见,房地产带来的空调新增需求确定性较强。

因此,空调目前还处于一个高景气度的时代,并且景气度在未来5年时间都不会改变。

疫情不改消费需求长期逻辑,且进一步强化强者恒强格局

目前,市场对空调行业的悲观情绪主要来自疫情的影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空调内销总数量为1076.2万台,同比下滑50.8%。但我们认为过往一季度是空调销售淡季,对全年影响有限。在2007年~2018年,1~3月空调销售量占全年需求比重平均值仅为16%。

相反,疫情进一步奠定空调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在部分小微企业被淘汰出局的同时,会使龙头企业具备更大的拓展空间。具有规模、资金优势的大企业优势显著,行业龙头在疫情过后迅速恢复生产经营能力,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当前,空调行业还面临着史上最严格的的空调能效新国标。根据国家要求,空调能效新国标将在2020年7月1日实施,但对产品的升级需要对技术、工艺、设计等多方面长期的研发和改进。因此,在空调新国标实时在即的当下,规模大的企业优势更为明显。能效标准提高后,行业的进入壁垒将有所提高,使龙头企业的地位得到更好的巩固。

2020-5-4 [ 媒体采访 ] 制造业还将面临冲击? 二季度的机会在哪里?

2020-5-4 [ 媒体采访 ] 制造业还将面临冲击? 二季度的机会在哪里?

庄宏东,奶酪基金创始人、基金经理,英国威尔士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十三年证券投资经验,长期践行价值投资并实现丰厚的收益,十一年实体企业高管经验,对企业经营有较深理解,对企业基本面有深入的研究以实业眼光深度剖析,发现企业核心价值并提前布局投资。

观点集锦

完善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加速优胜劣汰 机构化率会提高

关注需求反弹、行业龙头和保险医药机会

二季度外需下滑内需恢复  总体改善

中国制造有系统性优势  可加速产业链升级

低利率下 银行业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采访摘要

完善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第一财经蒋汉昆:备受市场期待的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方案在4月27日“出炉”,包括涨跌幅限制的放宽,注册制的应用。另外在上市门槛与投资者门槛方面,与科创板也有一些不同。作为一个投资者,您如何看待这次创业板注册制方案以及相关的投资机会?

奶酪基金 庄宏东:这一次创业板的改革是反复酝酿讨论出来的结果,对我们整个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优化会起到积极作用。可以看到几点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整个上市门槛放宽,将来创业板容量会急剧增加,对我们投资者的要求就提高了不少。当然我们也看到,这次也放开了创业板涨跌幅,从10%提升到20%,说明国家也在调整市场清出的机制。

 

加速优胜劣汰 机构化率会提高

第一财经蒋汉昆:在您看来,对目前创业板上存量的公司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是否会改变当前市场风格?

奶酪基金 庄宏东:国家做这个事情,主要就是为了让创业板市场化,市场化就存在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将来整个创业板可能会形成一个两极分化的结果,当然这会需要一些时间。就是将来进来的多,清出的也多。所以对整个市场投资者的专业化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将来在创业板,机构化率也会普遍提高。风格上面我们认为会有改变,但并不是一个马上的过程。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不断增长的公司会获得市场更加青睐的价格。而一些长期不赚钱却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会慢慢被市场加快淘汰。

 

关注需求反弹、行业龙头和保险医药机会

第一财经蒋汉昆:那在您看来,当前市场上确定性最高的投资机会有哪些呢?

奶酪基金 庄宏东:我们从去年来看,有一些行业是有明显变化的。比如房地产,它整个结算和竣工的速度在加快,那随之而来它的下游,包括一些家电行业需求的复苏,我相信会明显快于很多其它出口型企业。我们认为,疫情过后会有一些需求的确定性反弹。第二是集中度提升,疫情对整个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观察到韧性比较强的企业,还是在那些具有成本优势,或者差异化的龙头企业身上。我们认为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在各行各业都会有一定的提高,尾部企业清出的速度会加快。第三从需求的角度,一些过去需求没被释放,或者说增长比较缓慢的一些行业,比如保险和医药,我们认为这个新增需求会加速被释放出来。

二季度外需下滑内需恢复  总体改善

第一财经蒋汉昆:您个人有十一年的实体企业管理经验,从您的角度来看,如何判断当前疫情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第一波冲击其实在春节后已经反映出来了。现在包括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也显示出市场对需求下降的担忧,那在您看来,国内制造业未来是否会迎来第二波甚至第三波冲击?

奶酪基金 庄宏东:虽然一季度GDP下降了,但是在第二季度,我相信整个内需会有一个明显的边际改善。再看第三四季,我相信边际改善的幅度会更大。现在主要的问题不在国内,我们认为第二次包括第三次疫情的冲击可能来自海外,虽然不太好判断,但已经形成了结果上的冲击。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看到第一季度内需受到了影响,但其实我们外需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出口数据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但第二季度来看,外需可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降。一些行业第一季度的出货量集中在去年年底,或今年年初,而当时国外需求还没有明显下滑。第二季度,现在已经能明显感觉到,在2、3月份接到的外需订单是下滑很多的。所以我们认为在第二季度,由于外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会比第一季度大得多。但反过来第二季度内需也会比第一季度内需改善很多。总体来看,我相信第二季度会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并且迎来总体的改善。

 

中国制造有系统性优势  可加速产业链升级

第一财经蒋汉昆:提到制造业,您怎么看待未来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是否会被重塑这个命题?

奶酪基金 庄宏东:我们认为中国这样的一个制造强国,不会那么快被重塑的。这样一个系统性的优势是我们通过几十年沉淀出来的。站在国内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还有对产业链升级的需求。比如我们已经把高科技相关的5G、新能源等提升到国家战略,这一块会加大投入,与之匹配的产业链也会不断完善升级。而一些低端的制造业,因为我们的人工成本相比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不一定有优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把这部分产业慢慢放到外面去,也符合我们国家制造强国的方向。

 

低利率下 银行业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第一财经蒋汉昆:从投资的角度看,未来哪一类企业更受益呢?

奶酪基金 庄宏东:疫情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糟糕。疫情过后首先比较确定的是需求的反弹,包括基建等,这些行业的确定性是比较强的。第二,一些需求以前没那么大,每年保持在缓慢增长的行业,这次受疫情影响被激发出来了,包括人们对生活健康的重新定义,在医疗需求上的增加,还有对保险、寿险的理解,可能会带来新的需求。此外,利率下行也是相对确定的,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些行业可能被认为比较悲观,但我们觉得这些行业具有一些估值上的优势,两三年,三五年,这些行业会具备比较好的投资价值,比如说银行。

2020-4-24 [ 奶酪观点 ] 中国制造业还值得投资吗?

2020-4-24 [ 奶酪观点 ] 中国制造业还值得投资吗?

疫情对实体企业的冲击无疑是最近投资市场里面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疫情到底对国内的制造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冲击,影响到底有多大?广东一带的传统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以外需为主,可以通过我们比较熟悉的黑电企业近期的经营情况来感受一下疫情带来的实际冲击,并在此基础上谈谈我们对制造型企业是否还值得投资的看法。

疫情下制造业首当其冲

第一波冲击出现在春节后。在过年之前,黑电制造业还是可以接到许多订单,这些订单按照计划是春节后开始生产的。但由于国内疫情爆发,春节假期基本推迟了两周,复工复产也比较困难,还有大部分工人不能按时返工,为了赶工,企业被迫招聘新人培训上岗,增加工时工资。上游原材料因为复产困难导致供应不足,价格波动也比较大,这些都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在危机中,一线品牌企业在的竞争优势也凸显出来了。例如在原材料供应上,上游厂家会优先确保一线品牌商的需求。

第二波冲击将出现在五六月份。很多原本应该在一季度下的订单消失了,因为国外疫情的蔓延,大家对未来的需求比较悲观。所以等到把春节前的这批订单生产完之后,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将大幅下降。所以,家电行业很多公司都在计划裁员,包括美的、海信等龙头公司。

接下来的第三波冲击会有多大?订单会什么时候回暖?这些答案都需要接下来观察6、7月订单的情况才能确认。拿黑电来说,中国电视机产业供大于求,一年约2亿台的产量,占全球产量70%,国内消化5000万台,剩下的1.5亿台的需求还是要靠国外。现在,1.5亿需求暂时回不去,销量可以预期短期内下滑幅度比较大。

但可以肯定的是,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一定会有反弹,因为人们对家电的需求不会消失。家电的需求实际上代表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现在人们都习惯用洗衣机,应该没有人想为了省一台洗衣机的钱天天去手洗衣服;我们习惯了吹空调,天热了我们不可能为了省一台空调的钱不吹空调;家家户户都用电冰箱保存食物,人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冰箱;新楼竣工房子装修,首先需要安装的是厨电,不管你会不会经常做饭,厨电是必须要和房子配套的;还有很多小家电,比如一些料理机、消毒机等,都是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生。黑电的境况可能尴尬一些,在手机、电脑等普及之后,对电视的刚需就并不那么强。

再来看行业的结构性情况,不同的细分行业和企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总体情况是,内需型企业受到的冲击会小于外需型企业,一线品牌受到的冲击会小于二线品牌。我们把时间拉长一点看,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次大型的产能出清大约出现在2011—2013年,那时家电业产能过剩,大企业小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但小企业更糟糕,很多小企业因为成本、品质、环保等问题倒闭,国家为了刺激需求启动家电下乡计划。但这个痛苦的时期熬过去之后,优势的企业完成了转型升级,挤压式分享了原来的市场蛋糕,日子过得都比较滋润。2018年,受贸易战影响,市场一度也很悲观,但实际上,这些家电龙头的业务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因为家电在国内有非常大的消费市场。现在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企业生产面临困难,会有一批竞争力弱的企业退出,产业集中度会提升,而能够熬过困难的时期的企业,就会享受瓜分剩余蛋糕的红利。其实,优胜劣汰,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这个过程一直都是在持续进行的,是产业发展的常态,只不过每一次危机都加速了这个进程。

 

国际产业链格局是否会重塑

当然未来的挑战还有很多。疫情过后,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各国可能意识到一些民生基础产业要回到本国生产,欧美一些国家鼓励制造业回流本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一些跨国企业也不想过度依赖中国制造,有意识地进行全球多点布局,把一些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进行一个“去中国化”的概念,这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即中国制造的劣势和优势。

劣势方面,中国制造更多还处于拼成本的阶段,创造的经济附加值还比较低,包括一些生物制药企业,别看它好像是一个高端产业,但其实很多生物制药企业做的事情,跟制造业、化工产业没有太多区别。还有很多技术含量较高的重点零部件,中国还不能完全自主生产,必须依赖进口。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势方面,中国的产业链的完善程度要比很多国家高很多,规模化优势突出。比如一个产品,需要很多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些不可能全靠一个企业来完成,需要由多级供应商组成的一个产业链,由于产业集群比较完善,中国制造企业可以更快地响应采购商的需求。还有劳动力成本,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与东南亚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但制造业大规模回流欧美发达国家是不现实的,毕竟商人最先需要考虑还是利润。

在一些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替代方面,国家也一直有意识在扶持,一些重资产、重技术、耗时长的产业,没有国家层面长期大力的扶持,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比如液晶面板产业,液晶面板是重资产行业,资金投入非常大。早期,一直掌握这个生产技术的台湾地区、日韩等厂商,一度联手控制价格,被排挤的内地面板企业因此非常被动,因为一台32寸的电视,50%的成本是这块液晶面板。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内地已经培育出京东方、华星光电、TCL等知名面板企业。从完全进口到现在,内地的电视面板60%实现自主供给,世界七成的彩电制造在中国完成,在半导体显示领域,中国也成为重要的领导者。

事实上,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一直有两条主线互相交织:一是成本和效率优化驱动下的不断细化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另一条是基于国际政治因素的贸易保护和反全球化。这两条主线并不是2008金融危机后才有,不是2018中美贸易战后才有,也不是疫情冲击后才有。就拿一些跨国企业代工厂转移多点布局来说,这个事情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说多点布局中国制造就玩不转的话,那早就玩不转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特殊的事件只是让某一方面的因素占据了更显著的位置。中国的企业也是在一次次冲击中优胜劣汰,不断升级,逐步凸显韧性。

综上,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的层面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产业集群和响应效率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国际产业链想要与中国完全脱钩是不现实的。在疫情的影响下,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会更加凸显,有机会获得挤压式增长。

 

生意好坏看供需

二级市场的投资,本质上还是对企业的投资。在长周期内支撑一个企业股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动力,肯定不是风险偏好、资金流动性、热点题材这些短期的因素,而是要看企业能否稳定持续不断地创造自由现金流,能否给股东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企业的主营业务未来增长有一个比较强的确定性,这就是我么常说的投资要寻找确定性的成长。

支撑企业未来确定性成长的因素很多,例如企业所处行业的成长空间、市场地位、渠道布局、营销策略、产品的可替代性、企业高管的经营能力甚至是企业文化等等,维度很多,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但最本质的因素还是供需,供需决定了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最本质的东西往往拥有最简洁的逻辑。供需格局基本就决定了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稳定性和成长性,也决定了一个企业/行业值不值得投资。

所以我们追求确定性的成长,从供需的角度分析,在需求端,要看一个商品在时间维度是否有持续性稳定的需求,在空间维度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巴菲特说投资就像滚雪球,要寻找“长长的坡、厚厚的雪”。需求在空间上的广阔性和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就是这条长长的坡。从供给端分析,要看一个行业是不是有好的竞争格局,行业是否形成了较高的门槛,竞争者数量不要太多,所提供的商品具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工艺,不容易被颠覆或取代。这些供给端的因素决定了有没有“厚厚的雪”。

在供给端,我们很看重一个商品的生产工艺是否具一定的稳定性。从投资的角度,迭代太快,很容易被颠覆的行业,其实并不理想。电子产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行业,迭代非常快,以前有一种叫MP3的电子产品,生命周期很短,从出现到消失也就十年左右,后来智能手机出现了,大家就不需要MP3了。在电子行业,这种例子很多。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对原有的竞争格局形成冲击,增加了不确定性。投资最需要回避的就是不确定性。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不投TMT、5G、新能源这些科技行业,因为在我们看来,他们虽然引领时代,但并不是一门特别好的生意,因为这个行业迭代太快,我们从3G到4G到5G,才经历了多长时间?今天这个公司雄踞一方,明天可能就被另一种技术另一种产品替代,城头变幻大王旗。

需求端的不确定性也是我们需要回避的。特别是一些新的替代性需求,我们是比较谨慎的。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50万,2017是77万,2018是125万,大家都对这个行业非常乐观,觉得每年的增速有50%—60%,但实际上,就算在国家大力补贴的情况下,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120万两,不仅没有增长,还略微下降。对新能源技术的成熟性,我们并不担心,我们担心的是需求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还是仅仅是人们基于过去两三年的一个短期的数据,乐观地预测出来的。

像空调、洗衣机、厨电这些行业,虽然也在不断地技术升级,但基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是变化不大的。白酒、酱油这些行业就更不用说了,生产工艺都是几十年上百年不变的,这客观上给龙头企业创造了更长的红利期,也使得已经形成的竞争格局相对固定,龙头企业的地位不容易受到挑战。

 

小结:

很多人一提到制造业就觉得是拼成本、技术含量不高、很容易被取代,不是一门好生意。在疫情、贸易战的影响下,觉得中国制造业岌岌可危。但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制造业有系统性的竞争优势(规模化、产业集群),对于内外需业务双轮驱动的龙头企业,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从需求和供给端的角度分析,未来成长也有较高的确定性。一些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2020-4-17 [ 奶酪观点 ] 疫情下基建的投资机会

2020-4-17 [ 奶酪观点 ] 疫情下基建的投资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均遭遇巨大冲击。在众多行业中,基建是为数不多受益于疫情的板块之一。作为防范经济下滑风险的良好对冲工具,基建成为许多国家加码投资的领域。对比新基建,老基建的盈利、估值、确定性都更有优势,更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具体到相关品类,具有无库存、随时可开关、运输距离短等特点的水泥,是老基建中供给格局最好的品种。

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

今年以来,全世界多个国家先后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封城、停工、停产、停学等成为不得不采取的应对之策。毫无疑问,这些措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基于当前疫情发展趋势,IMF估计 2020年全球经济下降3%。其中美国经济或将由2019年的2.3%,下滑至-5.9%,创下最近几十年的最低值。而中国经济将实际增长1.2%。随着疫情的稳定,以及中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将推动2021年的经济增速暴涨到9.2%。

全球资本市场受到拖累也纷纷陷入动荡。2020年以来,欧美主要股票市场最大回撤超30%;而A股表现相对独立,最大回撤处于11%左右。

A股表现强势的原因有三。

一是国内疫情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未来全球疫情出现拐点,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

二是中国经历2018年去杠杆后,股市泡沫已经被大幅压缩,估值相对合理,相反美国流动性泛滥。过去几年,美国实行宽松货币措施,利率始终处于低位。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发债借款回购股票,这导致美股市场资金杠杆率较高;

三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较低。A股外资成交额占比仅有3%~5%。外资流出对A股有扰动,但没有颠覆性的冲击。

 

老基建质量明显优于新基建

今年以来,一系列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陆续发布。如4月5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至0.35%。这在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上一次调整还要追溯到2008年。从当前的形势看,这显而易见就是新一轮放水周期的起点。

为了对冲疫情下经济出现下滑的风险,国家还加大基建投资力度。截至今年3月初,全国已有13个省市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列举了超过1万个投资项目,总金额高达34万亿,2020年投资额为5.42万亿,俨然是又一个“四万亿计划”。虽然当中大部分是疫情发生前已经确定的投资计划,主要覆盖2020年到2025年之间,但预计疫情后地方政府会继续加码并且加快落地。

从投资项目类型来看,目前,存量PPP项目总投资约17.6万亿元,传统基建项目如公路、机场、铁路,占比约41%。规模位居第二的是房地产、土储相关,占比约20%。另外还有轨道交通、科技园区开放、垃圾发电等类“新基建”项目,这类项目本质还是老基建。在PPP项目库中大约有2.6万亿元,占比14.7%左右。而被关注最多的新基建类项目占比仅有0.5%,不足1000亿元。

| * PPP项目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抛开存量项目,新基建未来的投资规模与动辄上万亿的传统基建项目相比差距甚远,对拉动上百万亿元经济体的作用有限。以5G为例,工信部数据显示,未来8年国内5G投资总额将达1.5万亿,2020~2021年运营商5G投资额度总共仅2000~3000亿元。这意味着,政府投资资金主要还是会流到老基建上。

从板块估值水平、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目前,科技股ROE(净资产收益率)较低,部分甚至不足1%,但板块整体估值已经超50倍,存在明显泡沫。相反,老基建板块的ROE一般超过10%,有的甚至达到20%。但老基建PE还处于10倍~20倍的合理区间。随着年报季的来临,科技板块回调明显,远远跑输大盘。

老基建中水泥行业的投资优势凸显

目前,水泥行业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基建及民用,需求各占三分之一。历史数据显示,水泥的需求与房地产、基建的发展高度相关。从长期的需求来看,34万亿基建项目刺激之下,预计在未来5年,水泥需求大概率保持个位数增长。

在2015年前后,水泥的市场价格曾因供需失衡低位运行。然而,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影响下,大量中小水泥企业关停,行业产能受到制约。加之各区域龙头企业达成弃量保价、错峰生产的共识,水泥的市场价格在2016年初见底之后便一路上扬。

水泥行业供给端收窄趋势愈加明显,未来价格将维持高位。当前,环保整治力度持续加大,使得矿山资源日益稀缺,没有采矿权的中小型水泥厂商不得不退出市场。由于水泥是重污染行业,北方冬天集中供暖时,水泥企业都要错峰生产甚至完全停产。根据产能置换政策要求,水泥企业要想新增一吨水泥产能,必须先关闭1.25~1.5吨的产能。因此,未来水泥行业产能持续下降无可避免。

大企业之间的关系逐渐由竞争转为合作,进一步维持水泥价格处于高位。早在2018年,就有地方龙头企业之间联合成立销售平台。

 

水泥迎来纵向拓展好机遇

水泥企业成长性主要来自产业链纵向拓展,而不是市场份额的提高。拉法基、海德堡等海外水泥巨头,其产品大多由水泥、骨料和混凝土构成。反观国内水泥企业,营收大头依然是水泥业务,大多刚刚涉足甚至尚未开拓砂石骨料和混凝土业务。

大型水泥企业自有石灰石矿山,天然具备部分资源可以用作骨料生产,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骨料和水混合而成,技术含量并不高。骨料、混凝土业务和水泥的下游客户重合度较高,水泥企业开拓这两块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在矿山资源收紧背景下,骨料的价格大涨,盈利能力远远超过水泥。根据相关上市公司年报数据,骨料的毛利率约有70%,净利润可以达到40%。骨料紧缺价格大涨,同期混凝土议价能力提高明显。下游企业采购混凝土必须接受先款后货的方式,大大改善水泥企业现金流。

此外,水泥窑协同处置也是水泥企业待开发业务。部分特定生活垃圾、危废垃圾经过焚烧后,可以作为水泥原材料的一部分,焚烧后产生的热量也可以供电。在垃圾分类成熟的国家,水泥企业水泥窑协同处置业务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已有港股上市公司开展垃圾处理的业务,相关财报数据显示毛利率超40%。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上每次金融危机过后都会出现明显的投资机会,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提升资产估值水平。对于中长期价值投资者,A股相较于全球其他主要指数估值水平较低,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