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6 [奶酪观点] 小家电企业,自产和代工哪个好?
- 04/21/2021
- 10:22
现金流量表的间接法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它从净利润出发,去反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额,让我们可以审视净利润的质量。
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家电上游的原材料涨价一波接着 一波,钢、铜、塑料等原材料已涨价30%-50%。在家电的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的占比一般在80%以上。原材料成本的快速上涨,会给家电产品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厂商更是叫苦不迭。
不断攀升的上游成本持续侵蚀家电企业的利润空间,此类负面消息也逐渐蔓延到二级市场上,市场对当前家电企业盈利状况的不安和焦虑,一定程度反映在了股价上。春节假期结束后的三个交易内,家电上市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了一波较为明显的回调。
那么原材料上涨到底对家电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产生多大的影响,是我们近期重点调研的问题。
■过往原材料涨价周期的参考
回顾过去十二年的历史,就曾经出现过两轮原材料涨幅明显的周期,对家电企业的利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轮周期(2010Q1-2011Q2)中,成本上升对于三大家电企业的毛利率影响分别是:美的3%-6%,海尔1%-5.5%,格力5%-7%。
第二轮周期(2016Q2-2017Q4)中,波动中枢有所缩窄:美的3%-5%,海尔1%-5%,格力0.2%-8.3%。
在前两轮的原材料涨价周期中,三家公司的毛利率受影响的时点都有一定的时滞性,滞后期大约在半年到一年。(数据来源:国信证券研究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原材料的上涨中,铜价涨幅比第二轮上涨周期的涨幅更大。在空调的成本结构中,铜的成本占比(包括压缩机中的铜)大约达到30%,因此这种原材料的涨价对成本一定会有明显的推升。
为了探究这一轮原材料涨价对于家电企业的影响和企业相应的应对措施,我们近日前往某空调部件制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
■品牌龙头成本压力可控
首先,对于小厂商来说,这一轮原材料的上涨,冲击明显而且传导快速。工厂为了控制库存,一般来说备货大概是半个月的周期,所以今年原材料的上涨在一段较短时间内就传导到了工厂的成本端,但影响力度不太好估计。工厂一直以来都有采取期货对冲的手段,以降低原材料涨价的负面影响。此外,人工成本的上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近期生产旺季来临,招工成本上升,工资上涨,还有各种补贴,也骤然推升了生产成本。
其次,在产业链中,品牌商有强大的话语权,可以缓冲成本压力。作为上游零部件厂商,由于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没有议价权,面对攀升的成本,工厂无法提高售价,只能自己消化。而之前我们调研的某家电龙头,其管理层重点强调了其作为行业龙头的话语权和把控力。同时他们应对成本压力的方法也较多,包括签订原材料采购的长期协议价格、对铜做一定比例的套保、此外,今年Q1有足够的存货,Q2也有所准备。
因此,我们预测对龙头品牌上来说,这轮成本上涨对其影响会滞后一个季度到半年左右,对毛利率的影响也相对可控。
第三,终端售价提升减少成本压力。我们注意到,为了应对成本上涨的冲击,家电企业自去年底开始,陆续提高了终端价格,通过价格传导缓解自身压力。根据AVC 统计,2021 年 1 月,空调、洗衣机、冰箱、烟机燃气灶套餐等家电,价格涨幅均在10%-20%。除了提升均价之外,家电企业在销售结构方面做调整,比如提高低端促销机型价格;推新款机型,实现产品结构升级;高端机型减少促销力度等等。
在净利率的层面,企业也会通过降费提效的方式,控制费用率。比如,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和应用,在生产端提高生产节拍和物流效率;在营销端提高精准投放度,降低了获客成本。
■拓展新应用场景提升市场容量
随着压缩机应用场景的拓展,制冷设备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挂式、立式和中央空调,现在也正渗透到其他各种领域,提升了压缩机和空调的行业天花板。因此虽然原料涨价侵蚀了部分利润,但蛋糕的做大也让工厂对空调行业更长远的展望较为乐观。
举几个小型压缩机(即小空调)的应用例子。比如,在运输移植器官的途中,小空调可以保持恒温环境。又比如,炎热的夏天,电影演员穿着厚厚的道具服,使用便携空调可以解闷;一家人出去野营可以带着小空调在帐篷里感受清凉。
小结:成本上涨对于家电行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经过两轮涨价周期之后,家电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已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应对这类事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维持利润率。
虽然在今年初流动性收紧的预期下,家电龙头企业面临估值下行的压力,但随着今年行业基本面预期明显改善,业绩确定性较强,长远来看行业空间也有 提升的逻辑,估值有望得到消化,股价得到相应支撑。
(本文列举上市公司仅为案例说明,不作为投资建议)
在市场大跌时,一些投资者忧心忡忡,另一些投资者却能逆势把握机会;反之,在市场大涨的时候,一些投者只想追逐高收益,另一些投资者却主动放弃高收益,规避暴跌的风险。这些做到进退有据的投资者,必须对自己持有的资产背后承担的风险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市场的剧烈波动中,以一颗平常心从容应对。所以说,认识风险是做好投资的第一道门槛,一点都不为过。
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有三种来源:
1、工资收入,也就是劳动收入,这是我们上班工作获得的劳动报酬;
2、利润收入,例如商人投入资本金,整合生产资料、劳动者等资源,为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利润的收入。
3、财产性收入,比如股权投资、在基金投资、信托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等。
利润收入一般是企业主体才有的,因为作为劳动者的居民,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去做生意获得利润收入。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可以通过多种投资渠道,参与到各行业利润收入的分配。从这个角度讲,投资就像做生意一样,都是承担了风险的。正如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当然不存在没有只赚不赔的投资。这样的话,聪明地参与到风险中就尤为重要了。
来源:《股市长线法宝》by沃顿商学院西格尔教授
家电行业中,厨电是较为特殊的品类,一方面厨电是典型的耐用消费品,因此可以用保有量提升、新兴品类消费潜力、消费升级等逻辑来推算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厨电行业又具备较强的装修属性,受地产竣工周期性影响显著。
说起美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而说起A股,更多的是给人留下“一赚二平七亏”的印象。出现这种差别,与中美资本市场机构资金占比的差异不无关系。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人人皆知,真正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含义并作出投资决策的投资者,却属凤毛麟角。上交所2018年年鉴显示,自然人投资者贡献了2017全年沪市超八成的成交额,但盈利金额仅不足一成。而机构仅仅贡献了2017年全年14.76%的交易额,盈利却是自然人投资者的三倍多。
A股机构资金占比低,但机构规模逐步提升
美国股市自1792年诞生至今,经历了长时间的机构化过程。简单回顾美股的历史可以发现,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再度迎来繁荣,个人投资者在“赚钱效应”的吸引下纷纷进入股市。开源证券数据显示,1945年美国私人持有美股的市值占比高达93%,可以说是一个几乎完全由个人投资者主导的市场。
转变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这近30年中,美国养老金体系崛起并迅猛发展,大规模的私人养老基金通过购买共同基金的方式进入美股市场;同时由于市场的上涨,共同基金表现良好,个人投资者也开始选择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入市。美股投资者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个人投资者比例不断下降。2000年,美股个人投资者占比下降到历史极值23%,此后一直在23%至27%之间的低位徘徊。
机构投资者大量入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美股换手率和波动性都有所降低,市场的稳定性明显增强。以道琼斯工业指数为例,1980年代以前该指数年度振幅平均值为38%。但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1980-2010年道指年度振幅平均值下降到29%。
反观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仍然较高。上交所2019年年鉴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自然投资者持股市值为4.55万亿元,占比19.62%;而专业机构持股市值仅有3.23万亿元,占比为13.92%。其中,专业投资基金仅有8112亿元,占比不足4%。在这种投资者结构下,A股波动率更为明显,上证综指在2001年前,平均振幅超过100%,即使目前有所下降,也达到70%以上。
庆幸的是,当前A股市场也正走在机构化的进程中,机构规模不断增长。以中国私募基金总规模为例,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私募基金总规模接连突破14万亿、15万亿,截至今年8月底,总规模已经达到15.02万亿元。
机构付出的研究成本很高,具备压倒性优势
无论是哪一国的资本市场,机构化率的提升都离不开收益的支撑,“赚钱效应”才是决定资金稳定流入的主要因素。
A股自然也不例外。上交所2018年年鉴显示,持有沪市21.17%市值的自然人投资者,贡献了2017全年沪市超八成的成交额,但盈利金额仅不足一成。而专业机构持有沪市16.13%的市值,贡献了2017年全年14.76%的交易额,盈利却是自然人投资者的三倍多,占比高达32.3%。
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等专家学者,研究了上交所超过5300万账户的交易数据和收益表现,显示无论是账户在10万以下的“小散”,还是资金量在千万级别以上的“牛散”,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单账户平均总收益均为负值,只有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法人投资者在此统计区间内实现了正收益。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个人投资者(账户资金量在0-1000万以上)、机构投资者、公司法人投资者在统计区间内依靠择时均未能实现盈利,仅有账户资金在千万以上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法人投资者依靠选股实现了正收益。
收益分布反映出专业机构拥有绝对的优势。一是在信息获取途径上,专业的机构除了依靠常规信息披露、券商研究所研究报告外,还可以购买第三方平台的调研服务;二是在资源利用上,包括上市公司调研、产业上下游专家资源,这些需要通过长时间累计和成本来建立。三是机构团队的力量更大。在一个团队中,思考方式更多维,在日常投资决策中多一个概览的讨论,都更容易打破惯性的思维。
但需要强调的是,机构投资者对比个人具备优势,并不代表个人投资者就一定会出现亏损,也不代表机构都能获得盈利。即使是机构投资者,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投资者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优中选优。
注册制将推动A股专业化、成熟化
当前,我国注册制步伐不断加快,未来上市公司IPO门槛会越来越低。尽管注册制对投资层面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是多了一些标的,无关投资难度的高低。但标的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投资者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研究基本面,如此才能挑选出优秀的企业。
价值投资理念越来越深得人心,更多个人投资者开始相信机构比个人获得正收益的概率更高。但问题是,即便认可机构投资者平均收益率高于自己,甚至胜率也大于自己,很多投资者依然习惯单打独斗,而不是选择专业投资者管理资产,这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现在,国内很多投资者还是根据K线来投资,更偏向通过波动盈利。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立等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改革,让个人投资者形成一种固有思维,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就是和别的市场不一样。
但投资毕竟要回到价值层面去判断、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在机构化率提高后,市场波动率会有效下降,股票价格围绕价值中枢出现合理波动。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盈利来源是价值提升,而不是市场波动。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收益来源主要是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带动二级市场估值提升从而产生盈利。从定量的角度看,也就是原本10块钱的东西,10年后值20块。
结语:因此,投资者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不希望投资者花钱买教训,被动地认知到这个市场,而是一开始就接受到正确的投资理念教育,包括投资有哪些策略,不同的投资策略收益特征又是怎样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与合适的资产管理公司相匹配,并持续产生正向的结果。但这并不代表机构投资者的收益率就一定比个人投资者更高,只是历史数据经验显示,机构投资录得正收益的机会更大。
为客户创造可持续收益
成为中国出色的价值投资基金
为客户创造可持续收益
成为中国出色的价值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