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5 [ 奶酪观点 ]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导读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机会成本列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定义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更完整的表述是,机会成本就是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所有选择中,最好的那一个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

相比机会成本来说,更常见的另一种成本是沉没成本,它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是已经覆水难收的成本。沉没成本之所以更加普遍,因为它是显性成本,容易被察觉,而机会成本则是隐性成本,不容易被察觉。

在投资中,这两种成本的衡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型。我们认为,沉没成本毫无意义,机会成本才是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

沉没成本毫无意义

 

在证券投资领域,我们定义的沉没成本的意思是:对于某个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出错了,而股价也确实下跌,造成了浮亏,但由于心理、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不想认错卖出,而是存在侥幸心理,期盼股价能回升,将浮亏拉平,结果可能越陷越深。

与此同时,它也会带来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这部分资金本可以买入我们能力圈内其它更好的公司。

在投资实践中有一种关于沉没成本的常见情况,那就是投资人前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研究、分析一家公司,甚至去实地调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公司在当下其实不适合投资,但投资人会认为自己的心血不能白费,一定要在该公司上赚钱回来,于是买入,结果真的看错了,导致了亏损的产生。

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他们需要时刻同自己的本能作战,要始终保持理性,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就一定要投资,而是因为标的公司真的好才去做投资。

不管因为什么导致了沉没成本的产生,深陷错误不能自拔的做法都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第一种是股价确实涨回来了,浮亏收复失地;第二种是股价继续下跌,浮亏持续加大,最后可能不得不大幅亏损卖掉,造成本金永久性的损失。

这两种结果都是难以接受的,第二种是实实在在的亏损,而第一种虽然从短期的结果上看挽回了损失,但从长期来看,却很容易让人产生投机的侥幸心理,要知道,市场先生经常会重奖错误的行为,以鼓励他们下一次慷慨赴死:如果第一种情况成了习惯,那么迟早有一次可能会变成第二种情况。

为什么说沉没成本毫无意义,机会成本才是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

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沉没成本是负价值,是一种完全消极的状态,而机会成本至少是一个可选正价值的机会,可以从积极的层面去理解,是可以盘活的,如果及时应对、操作得当,它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笔好的投资。

第二,从选择权的角度来看,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确定大概率是亏钱的了,而机会成本则还有选择的机会,一个是被动的没有选择,一个是主动的有选择权,在投资中前者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后者则有很多可能。

巴菲特曾说过,你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当我们看错公司时,付出的价格可能是远远大于内在价值的,这时,价格和内在价值的中间差就是机会成本,而如果没有选择及时卖出,那么这笔投资就变成了沉没成本。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忘掉已经覆水难收的沉没成本,完全面向未来、考虑未来的机会成本,才是正确的决策方式。

大多数人对机会成本不够重视

 

为什么大多数人对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不够重视、难以理解,甚至大脑中从来都没有这个概念呢?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大脑结构和心理机制。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写到,人的大脑对所见即所得的事物更加敏感,对看不见的事物则很不敏感:人的大脑天然就喜欢走捷径、省力气,尽可能地节约能量,喜欢用“系统1”做大部分的判断;看不见的,需要用大脑的“系统2”进行推理性判断的事物,人们往往不够重视,很容易犯错误。

沉没成本是显而易见的、可计算的,因为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可以计算的,股价表现也是看得到的,它对应着上文的“系统1”;而机会成本则不然,它是隐性的、难以计算的,对应着上文的“系统2”。

机会成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得到了A,就意味着要放弃B,那么放弃B的收益就是得到A的机会成本。

在投资实践中有两种常见的场景都涉及到基于机会成本的决策。第一种,如果买入价格过高,需要持有较长时间才能抹平估值,这其中浪费的时间本可以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即“买贵了”;第二种,如果对好公司追求过分的便宜才买入,会导致错过,这也是一种很大的机会成本,即“错过了”。

虽然相比沉没成本,我们对机会成本更加重视,但并不意味着机会成本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对于机会成本的误区必须着重介绍一下。

投资者经常说的一个词是“本可以”“本应该”,这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我们认为,机会成本一定是当下的、此时此刻对你最优的一个选择,你不能用马后炮来看问题,看到某个公司股价上涨了很多,再来谈机会成本,说自己错过了多少收益,彼时彼刻的你没有投资这个公司,是因为有某些方面的顾虑,如果时间能够重来,那么你大概率还是不会投资。

我们认为,要想取得投资的成功,除了财务、公司价值分析等硬知识,稳定的情绪和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来分析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更容易破除心理障碍,让我们更加聚焦在此时此刻能力圈内的投资机会,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错误中无法自拔或者对一些模棱两可的机会患得患失。

 

写在最后

 

由于人的大脑的天然惰性,人们总是关注显性的沉没成本,而忽略隐性的机会成本。由于人天性的损失厌恶心理,对沉没成本在情绪上难以割舍,影响了判断力,忘掉已经覆水难收的沉没成本,我们认为,完全面向未来、考虑未来的机会成本,选出可见未来中最好的投资目标,才是正确的决策方式。

投资是一门技术,更是心理较量,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是根植于自己人性深处的恐惧和贪婪等弱点。要想在投资中有所成就,就必须做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和本文中批判的心理去作持续的斗争,认识到其错误之处并加以克服。

投资的天花板,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境界的极限,时刻保持理性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奶酪基金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这是一件非常反人性的事,但资本市场本来就是一个注定只有少数人获利的地方,要想获得超额收益,迎难而上、不断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就是必然的选择。在投资这条布满荆棘又充满乐趣的漫漫长路上,奶酪基金上下求索、乐此不疲。
Scroll Up

合格投资者认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投资者应为风险识别、评估、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 者。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